在華北平原的中南部,有一片被譽為“東亞藍寶石”“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濕地”的瑰寶——衡水湖。2024年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公告,將19家旅游景區確立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衡水湖是河北此次唯一入選的景區,也是2024年河北成功晉升的第二家5A級景區。作為旅游景區的最高榮譽,不僅反映了衡水湖生態環境水平的不斷提高,更是對衡水湖環境治理二十余年來的贊譽。生態之旅,砥礪前行,這是獨屬于衡水湖的“5A”路。


衡水湖的歷史演變


衡湖之水,源遠流長。衡水湖最早由古黃河、古漳河,滏陽河等多條河流在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前緣的洼地積水而成。自漢魏時期,衡水湖便赫赫有名,將其稱為“信澤”“博廣池”。1958年開始“衡水湖”成為該地正式名稱。她仿佛一塊璞玉,藏在深閨無人識,在時光里獨自美了千百年。


衡水湖作為華北平原單體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泊,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同時還具有蓄洪防澇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功能,并為衡水及周邊地市提供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衡水人民的“母親湖”。



因衡水湖為內陸封閉型濕地,湖水自凈能力差且周圍人口密集,稍有保護不力便極易造成環境污染。然而經濟的發展曾一度讓衡水的“母親湖”遭到破壞。人口增加、工農業用水量的上升,污水的不合規排放,都是對衡水湖生態環境的挑戰。除此之外,大規模的飼養網箱魚投入飼料使得大量魚類排泄物和飼料殘渣直接流入衡水湖,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進一步加劇水體污染。相伴衡水人民多年的“母親湖”環境治理迫在眉睫。


衡水湖環境治理初期


隨著2000年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建立,2001年成立保護區管理處,2003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河北衡水湖等2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正式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她的美,一朝驚艷天下知。


治湖之道,法者先行。法律法規是治理衡水湖生態環境的基礎。2002年起,衡水市政府先后頒行《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管理辦法》和《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管理辦法》,對衡水湖建設管理、衡水湖生態環境、法律責任等一系列活動做出規定,其中明確規定:禁止圍湖造田、禁止排放不達標廢棄物進入衡水湖、禁止亂砍濫伐以及捕殺衡水湖野生動植物,禁止燃油船只進入衡水湖,并對部分行為追究刑事責任。2003年,衡水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場歷時二十余年的救贖自此開啟了加速度模式。


2004年開始,衡水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治理環境水污染,對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水等制定標準,并對滏陽河水質進行重點整治;加強城市污水管網改造,減少衡水湖的水質污染來源。針對養殖污染,2008年衡水市出臺相關法律條令:對位于衡水湖周邊的桃城區、冀州區、衡水湖管委會分別具體負責對各自轄區水域內的網箱、攔網、圍埝等取締,并結合實際,加大了適合衡水湖養殖魚類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將衡水湖作為自然放養水域。2009年,衡水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監督力度,即“加強對老污染源的管理、強化對新污染源的控制、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同年,對圍堰養殖、網箱養魚等破壞衡水湖生態的行為加強嚴格整改。



2002年至2012年,陸續搬遷湖區周邊413家企業、作坊,拆除60多萬平方米有礙觀瞻的建筑物。并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一次性清理取締1.38萬畝網箱、攔網等;種樹植綠、環湖造林面積達3萬多畝,衡水湖的水質也從局部劣Ⅴ類提升到2013總體Ⅲ類,棲息鳥類由286種逐漸增至323種,有效改善了衡水湖的生態環境。自2012年,衡水湖每年舉辦國際馬拉松賽事,并于2013年起正式晉升4A級景區。


衡水湖環境修復期


維持衡湖治理,改善衡湖生態。2013年—2019年是衡水湖生態環境治理的“修復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衡水湖生態環境治理的提高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許多問題已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解決剩余問題,維持衡水湖良好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衡水湖環境治理,加快4A到5A的評估速度。因此,保持、改善、提高成為這一段時期衡水湖治理的主題。


2011年,為加強衡水湖生態治理工作,衡水湖正式創建濱湖新區。漁業增殖,助力生態。2005年以來,衡水湖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提高禁漁時間,半年的禁漁期提升至9個月。截至2014年,省、市財政共投資359萬元增殖漁業資源,獲增魚產量1490噸,漁業產值1.24億元。有效提高了魚產量及魚產值的同時,對衡水湖的生態環境及經濟促進巨大。除此之外,還對衡水湖區土地進行科學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衡水湖相繼建起衡水湖濕地公園、萬畝森林公園、荷花園,并著力打造規?;?、集約化、高效化林業園區、現代果園、森林公園,截至2017年已建成500畝以上規模造林近20萬畝。同時,為讓人們在游覽衡水湖濕地的同時領略風情萬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魅力,冀州區、桃城區和濱湖新區沿湖村莊將流轉土地整合,沿中湖大道建設萬畝花海、湖畔農莊、生態莊園為主要節點的旅游觀光長廊,來往游覽的車輛絡繹不絕。 如今,騎行、觀鳥、賞荷、科考、民俗等活動風生水起,很多群眾成了游船、農家樂、旅游商品銷售的從業者,農民的錢包開始鼓了起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進入老百姓的口袋。



河湖長制,責任落實。自2017年開始,衡水市開始積極推進以衡水湖為首的“衡水市河湖長制”,在衡水湖及其他流域設置湖長與河長。2017年5月,衡水市印發《衡水市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確定了市級河湖名錄。全市共設立市級河(湖)長9名、縣級河(湖)長191名、鄉級河(湖)長832名、村級河(湖)長3175名,還設立村級保潔員或管理(護)員3811名,對所負責河流依法進行保護整治。2018年,該制度已在衡水全面推行,并清理河道兩岸及河面垃圾160多萬立方米;截至2021年排查出的742個河湖問題已全部整治完成;2018—2022年,共清理整治河道長度74.9公里,實現引調水超1億立方米,切實改善了河湖面貌,推動了河湖管理保護。


衡水湖5A沖刺期


滴水穿石,大勢已然。2019年,衡水湖5A級景區申報工作被列為衡水市重點項目。2020年,衡水湖景區綜合得分達到5A級旅游景區質量要求,同意將衡水湖景區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這標志著衡水湖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工作邁出了實質性的關鍵一步。


穩步環境治理,盡顯生態之美。黨的十九大以來,《衡水湖水質保護條例》《衡水湖保護和治理條例》的先后施行,衡水湖邁入“專法”保護時代,衡水湖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時,狠抓衡水湖生態治理將衡水湖水華防控作為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引水換水、生態清淤、增殖放流、生態治理等措施,避免衡水湖水華大面積爆發。建立引水沿線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引水沿線水質監測及環境隱患排查,確?!皟羲牒薄?024年,衡水湖引水3次共計5000余萬立方米,同年8月份,衡水13個國省考斷面全部達標,7個生態補償考核斷面全部達標,保護區內的52個村莊,已全部實現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蓋,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全覆蓋。


提高群眾意識,營造良好環境。為提高衡水湖周邊群眾愛鳥護鳥意識,營造良好的鳥類棲息取食環境,2014年以來,濱湖新區利用中央資金1.34億元,實施了覆蓋保護區內耕地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累計補償30余萬畝。項目實施后效果顯著,群眾愛鳥護鳥意識明顯提升。濱湖新區還創新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打造濕地生態館科普濕地知識,建設梅花島“自然探秘島”、三生島“濕地微世界”、櫻花島生態自然濕地風貌景觀島,面向中小學生、各地游客,開展自然教育活動,讓鳥類天堂成為“自然課堂”。通過開展自然教育,衡水湖自然保護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為群眾身邊的草木鳥魚。隨著自然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加入到衡水湖環境保護中。



發展生態優勢,做好生態旅游。各式各樣的旅游以及交流活動紛至沓來,給衡水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擴大了衡水湖的影響力。自2012年起,衡水湖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馬拉松賽事,吸引全世界人民聚焦于此。2024年,衡水湖以緊抓“5A”創建契機,聚焦資源、產品、服務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寶、創新旅游業態,發布了河北省首份觀鳥地圖,舉辦了櫻花季、開漁季等一系列文旅活動,打造了衡水市首部沉浸式實景演出《大美衡水 湖韻千年》,推出了“跟著衡馬去旅行”等新產品。2024年“冬游河北過大年 歡聚衡水賀新春”系列文旅活動、第二屆河北省研學旅游大會暨第七屆衡水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2024年“來咱衡水走一走 歡樂喜慶鬧元宵”廣場舞大賽等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推動了衡水市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


二十余載,苦盡甘來。2024年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名單,衡水湖旅游景區成功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衡水湖的成功,離不開二十余年衡水人民對生態保護的不懈努力,離不開國家對衡水湖生態環境事業的支持,更離不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生態之路上砥礪前行,在時代浪潮中閃耀的衡水湖,如同跳動的綠色心臟,為衡水乃至京津冀城市群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生態養分。


作者:梁越(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中國環境史方向碩士研究生)